一、防汛责任做“加法”,扣紧全域防御责任链。及时修订印发《大竹县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制定《大竹县抗旱应急供水工作方案》,明确各级各部门在防汛与抗旱工作中的职责,按照“县包镇、镇包村、村包组、干部包户”机制,明确县镇村三级责任人398名,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网络。
二、风险隐患做“减法”,筑牢安全运行防护网。开展“汛前体检+抗旱保供”双排查行动,组织7个督导组对32座水电站、88座中型水库、179个山洪灾害区、225处农村集中供水设施开展“拉网式”排查。同步加快抗旱水利工程水源储备工作,蓄水6342万方,蓄水率61%,确保极端旱情下全县群众饮水安全200余天。
三、科技赋能做“乘法”,激活智慧管控新效能。建成大竹县防汛减灾信息化平台,整合50个AI水位视频监控站,60个水库智能监控摄像头,建立24小时视频调度制度,实时感知水库水位、河道流量及干旱指数,实现“分钟级”预警响应,形成“预警响应-人员安置-灾情核报”全流程标准。
四、薄弱环节做“除法”,打好应急保障主动仗。紧扣“补短板、强能力、保民生”,聚焦应急响应关键环节精准发力,构建“1小时应急响应圈”,前置冲锋舟7艘、移动排涝设备12台、送水车辆33辆,储备编制袋40000余个。实现重点区域全覆盖、应急资源即调即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