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织密“防护网”,下好备汛“先手棋”。紧扣“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总基调,以“谋定快动、未雨绸缪”之势夯实防汛根基。一是顶层设计强统筹,召开大竹县2025年防汛抗旱工作会议,印发《2025年防汛抗旱准备工作通知》,构建“防、抢、救”三位一体责任体系,明晰乡镇部门“任务书”“路线图”。责任链条全覆盖,179处山洪危险区实现“县乡村三级签约”,以“军令状”形式压实基层“最后一公里”职责。二是练兵提能铸铁军,开设2025年山洪灾害防御业务培训课堂,300余人参训淬炼“硬本领”;联动开展应急演练,以“沙场点兵”检验队伍“真功夫”。三是科技护航筑屏障,对全县57个自动水位站、28个简易雨量报警器、8套水库视频监测等预警设备巡检“全盘扫描”,修复故障12处,确保监测“耳聪目明”、预警“分秒必争”。
二、精耕“责任田”,打好防汛“组合拳”。坚持“靶向施策、分级管控”,以“清单管理、动态销号”机制守牢安全底线。一是全域摸排亮家底,3月开展防汛“大体检”,锁定敬老院、学校、内涝点等26处高风险区域,水库89座、水电站32处、山洪危险区179处,形成“一域一策”防御图谱。二是项目攻坚双同步,聚焦17个涉水在建工地营地,实行“进度+防汛”双督导,确保工程推进与度汛措施“同频共振”。三是数字赋能增智慧,依托大竹县防汛减灾信息化平台,打造“云端哨兵”,实现风险“实时感知、智能研判”,推动防汛指挥从“经验决策”向“数字智治”跃升。
三、锻造“硬支撑”,拧紧治理“责任阀”。以“高标准引领、全周期管理”为导向,推动山洪沟治理项目提质增效。一是一线破题疏堵点,成立专项督导组下沉9个项目现场,破解用地审批、资金拨付等难题,打通工程“中梗阻”。二是挂图作战抢进度,推行“节点倒排、限期销号”模式,主体工程竣工率达100%,扫尾冲刺完成超95%,力争5月实现“圆满收官”。三是长效管护固根本,建立“建管一体”机制,配套管护资金120万元,明确责任主体,确保工程“建得好、用得住、利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