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长制保驾护航 铜钵河鱼翔浅底
时间:2019-11-22 00:00:00 来源: 点击:次【打印

铜钵河流经达州市大竹县、达川区、经开区,千百年来,铜钵河的潺潺河水,如同生命的动脉,源源不断地滋养着沿岸无数代居民。然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沿岸炼焦厂、洗煤厂污水直排,加之采砂、乱砍滥伐、乱倒垃圾等行为的破坏,让铜钵河的水质一度跌到劣V类。铜钵河的千疮百孔、伤痕累累深深刺痛着政府和群众的心,为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还铜钵河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近年来,达州市市打出治污“组合拳”,全力治理水污染,让铜钵河由劣V类水质提升为III类水质,今年9月甚至突破II类水质,实现了由黑水河到景观河的美丽嬗变。
制度保障,以河长制促“河长治”。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铜钵河流域已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明确各级河长126人,规范设立公示牌982个,实现了铜钵河各级各段河长全覆盖。一河一策,一河一档,是达州市强化治污责任的一大重点。达州市编制完成《铜钵河一河一策管理保护方案》,构建“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闭环管控系统,将《铜钵河年度河长制工作清单》中的各个整改项目按完成的时间节点分类汇总,坚持“挂图作战、对表销账”,层层压实水污染治理责任。为有效打击涉河违法行为,设立市、县、乡三级河警长共172名,切实加强联合执法,今年1—8月,组织公安、生态环境、水务等部门,先后开展联合巡查执法33次,查处铜钵河段涉河刑事案件18件,刑事拘留19人,移送起诉29人,对违法犯罪行为形成有效震慑。眼下,河长、警长体系的全面建立,形成了清河护河的雷霆之势,铜钵河水质持续改善。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等为主要任务的河长制,正为达州绿色崛起破题开路。
      杜绝污水入河,走绿色发展之路。在达竹金刚煤矿矿井废水处理站,臭气熏天的工业废水经过层层工艺的处理,化成一泉清流。金刚煤矿矿井废水处理站占地面积约920平方米,采用絮凝沉淀法处理工艺,日最大处理能力为3000吨。同时,该矿还新建800m3/d的污水处理站一座,将全矿生活污水处理到一级A标准后排放。在大竹县观音镇,场镇上家家户户房屋后墙的下沿都安装有污水管道,污水的一头连接着污水处理终端。管道就像看不见的‘清洁工’,将场镇居民的生活污水送往观音镇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观音镇污水厂占地面积10亩,日处理污水可达1500吨,目前处理场镇90%的生活污水处理,等管网进一步完善后,处理量可达到100%。企业达标排放、养殖场种养结合零排放、流域里所有乡镇的生活污水都要接入污水处理厂处理,目前,铜钵河沿河工业企业均已整改达标。沿河禁养区98家养殖场已全部拆除,非禁养区养殖场全部整改。铜钵河流域的7个乡镇已经建好生活污水处理厂,剩下的均在建设或计划建设中,预计今年底,实现流域乡镇污水处理厂全覆盖。达州市还大力开展铜钵河流域入河排污口专项整治,严厉打击乱采、乱建、乱占、乱堆行为,解决水污染主要源头,推动了绿色循环经济向纵深发展。
      联防联治,栖居美丽河流边。铜体河上游断面流经我市大竹县与重庆梁平区两地。由于铜钵河支流众多,既有川入渝的断面,也有渝入川的断面,既互为上下游,也互为左右岸,过去十几年里,两地的“水账”从未算清过。2017年,达州市大竹县与重庆市梁平区尝试打破区域藩篱,签署《铜钵河(波漩河)水环境区域联动共治协议》,将“各自为政”变为“协同作战”,携手向交界水污染“开刀”。协议签署以后,两地环境监测站及时互通河流断面水质情况,共同加强铜钵河流域污染监测和治理;进一步健全了垃圾收集、转运机制,有效解决两地交界范围环境问题;加快污水处理设施进度,实现了两地铜钵河流域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关闭了流域内禁养区养殖场(专业户),取缔了养殖排污口;定期不定期组织双方河长、联络员单位开展联合巡河,加强联合执法,共同保护铜钵河流域综合环境。为了避免“上游排污、下游受灾”的情况发生,两地还建立了生态补偿机制。大竹县与重庆市梁平区共同设置河流出入境水质监测断面,定期进行联合采样监测,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进一步加强了双方对铜钵河的齐抓共管。如今,协作共担、共治共享的生动局面已经形成,双方积极开展各项合作,共同治理好铜钵河上游,为铜钵河整体水污染治理进程按下了“加速键”。
      河水,清波荡漾,波光粼粼,偶有白鹭驻足停留;岸边,绿树成荫,生机盎然。随着全面推进水污染治理战役的打响,达州铜钵河管理保护工作风生水起。如今,一幅“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