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实过程管理 强化跟踪问效
时间:2019-10-31 00:00:00 来源: 点击:次【打印

—开江县探索推行闭环管理模式推动河长制工作



近年来,达州市开江县认真落实地方党政领导河湖管理保护主体责任,强力推进县域河湖管理制度创新,在全县探索推行“源头巡问题、靶向强整改、打捆治源头、问效督落实”的闭环管理工作模式,构建了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工作机制,全县河湖水域岸线水污染问题得到集中有效治理,区域化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自河长制工作开展以来,全县共巡查发现清单管理问题719个,建立问题清单24张,整改销号625个,专项打捆治理4次,修复水域面积20.13万平米。

一、坚持常态巡查找问题。一是用好“全选键”,全覆盖构建河长体系。建立县、乡(镇)、村三级河长管理体系,统筹16名县级领导、128名乡(镇)领导、242名村社干部担任河(库、塘、渠)长,“延伸补位”聘请河道保洁员242名,全面实现县内河、库、塘、渠管理全覆盖。二是用好“定时器”,高频率(次)(全天候)徒步巡河问河。全面推动“四个一”常态化徒步巡河制度,县级河长每月1巡,乡(镇)河长每旬1巡,村级河长每周2巡,河道保洁员每日1巡。截至目前,共开展巡河问河4646人次,徒步里程达9000余公里。三是用好“服务员”,问题反馈及时精准。推行“互联网+巡河日志”平台,巡河现场填写巡河日志,次日上传巡河记录。截止目前,共发放河长巡河日志180本,上传巡河记录3126次,发现并处理问题1728个。

二、坚持靶向治理改问题。实行巡河问题清单管理和限期销号制度,河长巡河发现问题后,弄清问题成因,厘清相关单位的职能职责,及时交办督促整改落实,限期整改销号,并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将县级各部门参与到河道治理中来,进一步充实河长制工作力量,确保问题整改到位。截至目前,三级河长、河道保洁员及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巡河监管共计4000余人次,集中捣毁非法采(洗)砂场50处,依法关闭(搬迁)禁养区养殖场160户,治理完善限养区、适养区51户,搬迁定点屠宰场1个,关闭临河污染企业61家,整改入河入库排污口25处,清理各类垃圾6000余吨。同时,通过河长制信息化管理平台汇总分析各类问题,对照“水资源、水域岸线、水环境、水生态”四张动态清单,从11个方面制定《全县主要河流环境治理作战图》,精准勾画突击治理区1个,专项治理区4个,常态治理区6个。

三、坚持打捆治理破难题。坚持“一河一策”,全面开展“清四乱”、“排污口整治”、“散乱污清理”等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入河排污口整治,规范入河排污口设置的审查审批与管理,绘制排污口示意图,制定流程图和时间表,实行挂图作战、销号管理;并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竞赛年”活动,统筹抓好农村沟渠塘堰污水清理,常态化推进“七河一库”水质监测预警,坚持高位推动、强化属地管理、加强部门联动、突出全民动员,河湖治理成效初显。同时,加快推进“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生态河道治理工程和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全县综合治理河道50.32公里;全面启动实施污水整治提升、污水管网建设等工程建设,系统保护水资源、整治水问题、修复水生态,在河道取水口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设立标识标牌18处、隔离防护网18.6公里,全县河湖水域岸线水污染问题得到集中有效治理,水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提升。

四、坚持督查问效强整改。一是每月专报晒“成绩”,严格执行“河长制”工作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工作机制,每月召开河长制工作联席会议,会同乡镇、部门审核查验、统一评估成效,并形成《巡河专报》呈报县总河长,抄送县纪委、县委目标绩效管理办公室,确保任务落实到位。二是常态督查强问效,县总河长办采用定期与不定期、明察暗访的督查方式,对发现的问题予以通报并督促限期整改,对履职不到位、整改不落实的及时约谈警示,涉嫌违纪违法的及时移交县纪委办理;同时,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作为重要参考,以严格问责倒逼责任落实。自河长制工作开展以来,共开展专项督查8次,出动督查人员90人次,发放督查通报及督办函15期。三是社会监督补漏洞,持续强化河长制社会监督工作,邀请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企业代表、社会热心人士等各行各业代表担任社会监督员,并协助河长收集、了解人民群众对河湖治理的意见建议,全面提升河长制工作的社会监督管理成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