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之后,通川区各级迅速掀起深入学习贯彻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热潮。按照市委市政府“奋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振兴战略支点”战略目标,加快建成重要经济中心、创新创业中心、交通物流中心、文化旅游中心、幸福宜居中心“五个中心”,大力实施区域协同、产业壮大、城乡提品、开放创新、文化繁荣、环境美化、民生改善“七大振兴行动”,为早日实现通川区 “建成品质通川、共享有礼之城,率先建设达州实现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奋斗目标。通川区的奋斗目标与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市第五次党代会一脉相承,展现了区委崇尚质量、善谋发展的战略眼光,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理清了思路、提供了遵循。通川区水务局坚持把“水兴产业夯基础、水惠民生强保障、水美乡村促生态、水增活力健制度”作为通川水利发展目标和主攻方向,把“从心出发, 敢于担当”作为工作的最强音,迅速对标落实,突出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一条主线,强化水利工程、水利市场两个监管,补齐供水、防洪、安全三项短板、建好骨干水利、民生水利、平安水利、智慧水利四大工程。
一、强化基础引领,筑牢水安全屏障。强化水利数字化转型,建成防汛救灾智能化监控系统建设。补齐防洪短板,加快防洪堤防达标建设和水库除险保安,提高全流域研判分析精准度,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补齐水资源短板,建立完备的水资源配置工程体系,可持续地供给优质水资源。持续做好项目的储备工作,积极对接好水利厅、市水务局,争取将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省级、市级专项规划。有序推进水利工程项目验收工作。按照《验收三年行动方案》,于2022年12月底前完成已完成建设任务的使用预算安排资金的所有类型的水利工程项目验收。
二、深化水惠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现代化治水能力,实现水资源与发展布局相匹配,以人水和谐助推流域高质量发展。提升城乡供水能力,建设安全可靠的全域供水网,为“一轴两翼七支点”战略提供城乡供水一体化、高标同质的供水保障体系。一是加快重点水利工程双河口水库后续建设,争取在2022年7月底前全面完工,同步完善工程建设资料及蓄水安全鉴定工作,力争12月底前完成下闸蓄水预验收。二是加快北部十个场镇饮水提升工程建设,一期工程在今年春节前全部投入运行并移交通川区金地水务公司进行后期运营管理;二期工程明年5月份前全面完工并移交通川区金地水务公司运营管理。三是启动大树沟等5座水库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整治,力争年底前完工。四是计划启动双龙河、魏家河防洪治理工程建设。五是计划启动山洪沟治理项目1处、水保项目1处、农村安全饮水项目1个。
三、建设水美河湖,助力乡村振兴。以“水美新村”为试点,将水文化和水景观融入新村建设,全力打造一批水美乡镇、水美乡村、美丽塘库;加快乡村水网建设,以水为媒助力产业发展。坚持维护水生态系统健康,深化河长制,构建“共同富裕示范区”滨水新空间,打造让人民有安全感、获得感、满足感的“幸福河湖”。一是持续推进全区河流左右岸、上下游、干支流协同共治,学习跨区、县河流联防联控经验做法,探索建立各乡镇街委之间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二是持续开展双龙河、魏家河污染治理专项督查行动,对完成的污水处理厂将第一时间投入运行,确保双龙河、魏家河污水收集“提能、提效”,水质不断改善。三是切实做好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工作,对排查出的“四乱”问题逐一销号处理,加大巡查力度,防止问题反弹。四是开展“水美新村”建设。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在全面完成“水美新村”建设任务的同时,进一步加强重点水域生态修复,全面落实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机制。
四、坚持守成出新,提升管护新成效。严守“三条红线”,强化“清四乱”专项整治成果,严格水域岸线控制和保护,确保水域面积不减少,水域功能不减退。通过创新工程运行管护模式、规范行业管理,提升建管水平、优化队伍建设,实现水利工程效益长久。全面推行水利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强化重点领域安全风险管控和专项整治,完善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完善水利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建立覆盖全员、全过程的安全风险辨识评估责任制度;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持续加强基础建设,全面提升本质安全水平。稳步推进水利建筑市场监管工作,推进水利建设市场信用体系建设,重点对挂靠投标、机械设备未到位、关键岗位人员到位率低、人员随意更换及在合同履约期间转包、违法分包、任意进行合同变更、拖延支付工程款、不履行投标承诺等违法、违规和违约行为进行监督检查,营造诚信经营、忠实履约的市场环境,全力推进通川水务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