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创新“十二字工作法” 奋力开创河湖 治理工作新局面
时间:2024-03-04 16:04:37 来源:达州市水务局 点击:次【打印

扼东川以通荆楚,屏嘉陵而清长江。达州市境内水系发达、河流众多,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有100多条。近年来,达州市牢筑嘉陵江上游生态屏障,通过点线面体、望闻问切、加减乘除十二字工作法,推动河长制工作“有力有为、有实有效。自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全市水质不断向好,2023年,市级8大主要河流23个国、省考核断面优良断面达到100%,达州市铜钵河(平滩河段)入选四川省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点线面体制度化保护环境。

一是责任落实到在全市主要河流设立市级河长,同时设立了市级河长联络员单位,协助河长具体牵头负责该段河流的管理保护工作。县、乡同步成立了相应领导机构及河长制办公室,党政主要负责人分级分段担任总河长,坚持上下联动长效工作机制,形成了纲举目张之势,保障河长制责任不断档。

二是巡护细化到线落实河湖长制动态调整机制,设立市、县、乡、村四级河长2994名,对问题多发河段创新巡河样线,制定《河长工作手册》为蓝本,市河长办不定期组织召开培训,指导规范巡河履职,2023年各级河湖长开展巡河5万余次,发现并解决问题3000余个。

三是治理升级到推进区域+流域集成化管理,按县(区)及主干河道相结合的方式划分10个市级流域。按照县为主体,市级统筹的原则,以县(区)为单位,结合清河、护岸、净水、保水、禁渔五项行动组建河湖管护队伍,进行专业化、精细化的管护,从根本上扭转重建轻管局面,真正落实长效管护。

四是监管拓宽到在重要河段安装视频监控,并接入达州市河湖长制信息管理系统,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河段流域四乱问题进行智能分析,全面实施远程预警等功能;在重点河段创新开展无人机巡河,构建集无人机巡查、智慧监控、人工核查等于一体的空天地人立体化监管网络。

望闻问切精准化发现问题。

一是见问题短板。设置河长制公示牌2133块,公示河湖监督举报电话,用好群众慧眼,畅通监督渠道,对群众反映问题及时核实处理,确保监督举报件按时按质办结。2023年执法巡查1229次,出动执法人员 4001人次,共查处水事违法案件33件,结案28件,罚没金额135万余元。

二是到河湖症状通过各级河长用双脚丈量河流,实地勘查、听声留意、闻味寻源,对河湖岸线各种污染源进行了认真梳理统计,并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责令立即清理整改,督促下级河长办对辖区内环境卫生,特别是河湖岸环境卫生进行随时督查,发现问题、及时告知、立即整改。

三是优化措施设立民间河长,让广大群众代表积极参与河湖治理,话说解决办法和途径,变群众被动接受为主动监督,进一步提高群众主人翁意识;2023年印发河长制工作提示单(函)20份,联合相关部门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对发现问题开展回头看,督促问题整改47个。

四是中关键要害。对重点河流断面指标进行日监测、日报告、日调度,制发“ABC”工作责任清单,开展断面水质达标攻坚战,从监测预警、工程建设、生态补水、畜禽养殖、工业企业、增殖放流、农业面源污染、禁渔管控八个方面细化20条举措,压实各级责任。

加减乘除精益化拓展水文章

一是协作上做探索跨界流域管护模式。加强与广安市、巴中市、重庆市梁平区、开州区、城口县的协作配合,开展联合巡河40余次,召开联席会议20余次,共同解决涉河问题20个;坚持保护者得偿、受益者补偿、损害者赔偿原则,制定《达州市渠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实施方案》,倒逼上游担当作为,实现渠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二是风险以《达州市城镇污水治理两年攻坚行动方案(2023—2024年)》为抓手,持续加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管理和城乡垃圾治理能力,完成入河排污口排查监测溯源900余个和232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实施全市175个行政村6.9万户新(改)建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新(改、扩)建畜禽标准化养殖场80余个,实现主城区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65%以上目标,持续降低生态环境污染风险。

三是保障争取污染治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整改领域中省预算内资金2.79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资金3亿元,为水环境治理提供资金保障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8平方公里严格水资源刚性约束,实现取用水计划管理覆盖率100%,全市95座水电站下泄生态流量稳定达标;完成中心城区9个内涝点位治理,更新改造供排水管道160公里,为河湖治理提供坚实保障。

四是督查以县为切入点、乡(镇)为落脚点的方式,2023年在全省首创市州河湖长制进驻式督查试点工作,对州河、任河流域区(县)开展全覆盖下沉督查,现场核查点位246余个,发现问题176个,向地方移交一般问题57个和突出问题2个,均已按时整改完毕通过建立河湖长制进驻式督查长效机制,有效破解河湖长制上热中温下冷难题。


分享到: